教育部召開的本科教學工作會議將大學教育工作的重心轉(zhuǎn)向本科教育,強調(diào)“以本為本”。為了加強內(nèi)涵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文學院近期開展了“中文研討課示范課堂” 活動。
10月22日上午,文學院中文研討課示范課堂活動正式啟動。課前,文學院副院長汪衛(wèi)東指出,本科教學評估顯示了內(nèi)涵建設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內(nèi)涵建設的重點,教育部會議提到了“課堂革命”,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學院此項活動就是響應這一號召。當前,大學文科教學模式比較偏向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系統(tǒng)化教育,此種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但往往采取教師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劃范圍、背筆記,這樣的授課方式?jīng)]有擺脫中學應試教育的模式。
汪衛(wèi)東介紹, 研討課是國外著名大學文科教學的主流模式,有利于文科大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和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研討課的開設會帶動整個教學體系的變化和革新:一、在課程設置層面。中文專業(yè)概論性和通史性課程占比較多,而原典閱讀方面的課程占比較少,中文研討課會逐漸增加原典選讀課程的比例;二、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師生互動展開研討,老師是引導者,學生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三、帶動課前課后的學習。老師提前布置閱讀書目和需要研討的問題,學生課前需要充分準備才能進入課堂,課堂教學不僅延伸至課堂外,還會帶動“讀書會”等課外活動的開展;四、學生成績評價體系的變革。研討課的最終成績除了筆試成績之外,還要將學生在課堂上的研討表現(xiàn)和參與度作為重要評價指標。
文學院中文研討課示范課堂活動以王建軍老師講授的古希臘語音研究課為試點,在文綜樓1003#3104教室正式開始。聽課人員除了選修這門課程的本科學生外,還有文學院多位領(lǐng)導和老師。
王建軍老師中文研討課示范課堂主要講授關(guān)于古希臘語音研究的目的、成就、發(fā)展歷史等。同時,王建軍老師就中國先秦兩漢、古印度和古希臘羅馬的語音材料進行研究比對。在課上, 王建軍老師首先提出三個問題:中國先秦兩漢、古印度、古希臘羅馬語言研究有何異同?造成上述異同的原因何在?三者語言研究各有哪些影響和意義?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通過講解引導學生進入課程,并適時提出小問題讓學生回答或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向知識深處延伸,在涉及古希臘語音發(fā)音機制、語音研究內(nèi)容等多個核心問題上,王老師與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學生觀點不斷碰撞。課程由淺入深,層次鮮明,教師引導自如,學生發(fā)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每個學生都參與進課堂。
參與聽課的青年教師認真觀摩了研討課示范課堂,并填寫了《文學院中文研討課示范課堂聽課記錄表》。課后,教師們和王老師一道進行了聽課總結(jié),交換了這次示范課堂的感受和心得。老師們認為,示范課堂提前布置問題和查閱書目,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帶動了課前課后的學習;教師成為主持人角色,學生成為討論的主體;課堂教學組織嚴密,氣氛活躍,促進了學生自主思考、判斷和表達,學生游離課堂的現(xiàn)象不再發(fā)生。課程圓滿結(jié)束,每個人收獲良多。
新的課堂模式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有重要幫助,也相信本次示范課堂能夠為今后文學院中文研討課堂的建設提供經(jīng)驗。文學院示范課堂還會組織定期推出,在試驗階段結(jié)束后正式推行中文研討課的系統(tǒng)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