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批來自各領域的優(yōu)秀人員,身負國家的囑托,遠赴海外,翻開了我國公派留學生工作的嶄新篇章。
這支隊伍中,就有來自蘇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現(xiàn)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的阮長耿,當時他正好40歲。
“科學的春天里,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出國深造選拔考試中勝出,赴法國留學深造。”回憶當年,現(xiàn)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蘇州大學醫(y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阮長耿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也是實踐者。”
開啟血小板研究新紀元
1964年,阮長耿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被國防科工委選中,分配到二機部(之后更名為核工業(yè)部)下屬單位蘇州醫(yī)學院任助教,具體的工作部門是蘇州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現(xiàn)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病研究室。阮長耿一工作就師從名醫(yī)——我國血液學專業(yè)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學家陳悅書教授,從事血液病發(fā)病機理的生物學研究。
1978年秋天,一張國家公派留學生全國選拔考試的通知放在阮長耿面前。那一刻,他就開始思考:國外在研究什么?我能學到什么?我能為我們的國家做什么?
第二年,選拔結果出爐,第一批55個人到美國,38個人到法國。在北京經過3個月法語強化訓練,阮長耿顧不上回蘇州和家人道別,于1979年9月直接從北京登上飛往法國的班機,開始了他在巴黎第七大學附屬圣路易醫(yī)院血栓形成與止血研究中心的學習生活。
1979年 阮長耿教授(右一)留法時與實驗室同事合影
阮長耿的導師——法國科學院院士卡昂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血液學家,要求很嚴。他帶過20多個外國進修生,把阮長耿稱為“我的第一位中國學生”。
當時,卡昂教授在對“巨大血小板綜合征(BSS)”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BSS患者的血小板缺乏糖蛋白I,因此推測和假設血小板膜糖蛋白I在血小板黏附中起主要作用。這個推測和假設需要經過實驗證明才能成立,因此,血小板的黏附機制始終是醫(yī)學界的一個懸念和謎團。
阮長耿得知這一信息后,決定承擔這一課題,通過科學實驗來揭開這個“血小板的黏附機制之謎”。在實驗室連續(xù)奮戰(zhàn)3個月,阮長耿終于通過對一株單抗叫AN51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它能特異性結合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這是世界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單克隆抗體,研究還闡明了這個抗體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功能,形成類似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的血小板功能缺陷,進一步的研究證明GPⅠb是vWF的受體,血小板首先依靠GPⅠb通過vWF介導,再與破損的血管壁黏附,啟動止血過程,從而揭示了“血小板黏附的分子機制”。
阮長耿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單克隆抗體,開啟了血小板研究的新紀元。血液病是很難根治的疾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病情很難準確診斷。有了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確認一系列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造成的出血性疾病。這種單抗與藥物聯(lián)接起來,將明顯增大治愈的把握。
1980年6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鄧穎超率領中國人大代表團訪問法國,專門為阮長耿這批留法學生作了報告,并勉勵他們發(fā)奮攻關,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學好,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語重心長的話語,使阮長耿深深意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為了不辱使命、集中精力搞研究,阮長耿在自己的床頭用中文寫著:“奮發(fā)圖強!發(fā)奮!發(fā)奮!發(fā)奮!”并時刻用這10個大字和4個驚嘆號來鞭策自己。
阮長耿留法期間,鄧穎超與留法人員合影
“燭缸”里創(chuàng)出“全國第一”
阮長耿短短兩年多時間的留法學習期滿,卡昂教授希望他留在法國繼續(xù)工作。他婉言謝絕了師友們的盛情挽留,說:“科學是沒有國界的,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中國人,我的事業(yè)在中國。”
阮長耿歸心似箭,他的腦海里正在醞釀籌劃著血液學研究的新藍圖。心懷報國之心的他,在極其艱苦簡陋的條件下,于1981年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血栓與止血研究室。
1981年阮長耿(右)與導師卡昂教授(左)在英國皇家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這是一項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一切從零開始,與國外同類研究室相比,阮長耿的研究條件實在簡陋。所謂“研究室”,僅是蘇州醫(yī)學院招待所騰出來的一間空房和少得可憐的設備,其中兩臺儀器和一批試劑,還是阮長耿在法留學時用節(jié)省下來的獎學金購買的。
除此之外,就是阮長耿所描繪的:“還有一雙靈巧的手,一個會動腦筋的大腦,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1982年8月,阮長耿開展雜交瘤技術工作。然而,進行雜交瘤技術中的雜交瘤細胞培養(yǎng),必須要有專用設備——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在當時進口這種設備談何容易!
難道就這樣坐等嗎?不能!阮長耿一面打報告申請進口設備,一面立即召集室內人員開會:“人是決定因素,要發(fā)揮人的聰明才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他帶領研究小組,精心構思,自制土設備“燭缸”——用有機玻璃做了幾個蠟燭缸,代替了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
把需要培養(yǎng)的細胞放在細胞培養(yǎng)瓶里,然后將細胞培養(yǎng)瓶置放在96孔或24孔板內,再把置放細胞培養(yǎng)瓶的板放在蠟燭缸內,點燃缸內的蠟燭,蓋上蓋子,把蠟燭缸放進37℃恒溫箱中,待缸內蠟燭熄滅,缸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了細胞生長所需的5%的濃度,同時也保持了缸內的溫度和濕度。這種方法實現(xiàn)了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的功效,用來培養(yǎng)細胞,俗稱燭缸法。這在二氧化碳培養(yǎng)箱沒有問世以前,國外的科學家也用過這種方法開展研究工作。在阮長耿和同仁們的努力下,終于使他在國外培養(yǎng)的雜交瘤細胞株AN5l在這里傳代培養(yǎng)成功。
阮長耿教授在實驗室做實驗
1983年10月, 阮長耿團隊研制的我國第一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的單克隆抗體誕生了。經專家鑒定,這組抗體的功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具有基礎理論上的研究價值,而且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價值,有助于某些血液疾病的診斷和鑒別。
之后,隨著科研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課題資助,以及美籍華人唐仲英先生的資助,研究室條件大為改觀,但阮長耿念念不忘“燭缸”精神。他說,“燭缸”精神,是“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的智慧武器。當今科學研究的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不能加快速度,只爭朝夕,就會坐失良機,科研成果的優(yōu)先權就會失之交臂。
讓“蘇州”單克隆抗體走向世界
繼我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單克隆抗體宣告成功之后,阮長耿率領他的團隊,又將抗vW因子單抗、抗纖維蛋白單抗、抗人活化血小板單抗等單克隆抗體相繼研制出來。
作為世界上第一位采用單克隆抗體研究血小板取得成功,并被載入世界科學史冊的蘇州學者,阮長耿在命名其科研成果時,想到的是培養(yǎng)他的祖國,是支持關懷他的蘇州人民。他決定把他的血小板單克隆抗體系列冠名為“蘇州(SZ)”。
“蘇州系列”單抗的產生,提高了血液病和血栓病的診斷水平,其中5株抗血小板單抗自1987年起,通過國際分化抗原委員會鑒定,成為血小板研究的標準試劑。從此,世界醫(yī)學領域有了令國人自豪的“蘇州系列”單克隆抗體,并在國際上得到推廣應用。
時至今日,“蘇州系列”已有九大類、180多種,阮長耿和學界都親切地稱這些抗體為“蘇州寶貝”,它們在血小板膜糖蛋白缺陷及vW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疾病的診斷治療方面,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有些已成為國際血栓與止血研究領域廣泛使用的有力工具。
阮長耿并沒有固步自封。“科學絕不是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應該拿出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他在“蘇州(SZ)”系列單抗基礎上建立了相關的免疫檢測藥盒,提高了我國在血小板疾病方面的診治水平。
1988年,江蘇省血液研究所(以下簡稱血研所)經省科技廳、省衛(wèi)生廳批準,正式成立,阮長耿擔任所長。血研所一直以血栓與止血、白血病、造血干細胞移植為主要研究方向,堅持科研與臨床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研究工作,取得了較有影響的科研成果。目前,血研所已成為國內主要的血液病診斷和治療中心之一。
江蘇血液研究所成立大會(1988)
由于在血液學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樹,阮長耿被國內外同行譽為“中國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先后被法國總統(tǒng)授予“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勛章”和“法蘭西國家功績軍官勛章”,連獲兩枚法國功績勛章,是獲此殊榮的為數(shù)不多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1994年阮長耿院士榮獲“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勛章”
2011年法國前總統(tǒng)斯坦先生向阮長耿院士授予“法蘭西國家功績軍官勛章”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血液學事業(yè)迅速發(fā)展,靠的是幾代人自強不息努力奮斗。”回憶這40年來的科研歷程,阮長耿動情地說,如果能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里,為祖國、為人民多做一點事,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素材來源:《新華日報》2018-12-08